拆解财务指标:营运资金
企业创立时,利用资金购置资产,然后通过对资产的运营来创造收益。收益用来偿还负债,剩余部分在给股东分红后沉淀在企业中用于后续经营。上述的经营过程,体现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也体现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
由于负债的存在,企业资产的使用以及收益的支配受到了限制,因为需要确保负债的按时偿还。所以需要考虑哪些资产是企业能够自由支配并且变现较快,这样就产生了营运资金的概念。
- 何为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也可以称为营运资本,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可供运用和周转的流动资金净额。按照这个概念,将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剩余的部分,即为营运资金。
按照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可以将公式进行变形。总资产拆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也可以视其为长期资产;负债可以拆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这样,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恒等式,营运资金也可以为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减去长期资产。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为企业长期资本,长期资本扣除被长期资产所占压的资金,剩余部分金额等同于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是由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所以对应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而长期资产属于企业的投资活动,长期负债属于企业筹资活动,在正常进行营运资金计算时不需要考虑这两部分。
资产是对于企业资金的占用,而负债是企业资金的来源之一,按照这样的逻辑,营运资金的大小本质上反映的是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的对应关系。
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营运资金的计算结果并不一定为正数。当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时,营运资金计算结果大于0,意味着企业的流动资产在偿付流动负债后仍有盈余,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当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也就是营运资金小于0,流动资产不足以偿付全部的流动负债,出现了短期偿债的资金缺口,需要进行调整或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进行补充,除偿债风险之外,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的部分,用来对长期资产的资金进行了补充,导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随之增加;当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即营运资金等于0,企业的经营情况大概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不会过于激进也不会过于保守。
在财务分析中,我们可以对营运资金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企业的经营资金运转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思考调整发放来确保企业能够长期发展。
- 营运资金的分析思路
营运资金的计算公式非常简单,但在分析中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 分析前对财务数据的修正
财务数据是由会计核算得到的,而会计核算的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否使用代理记账、管理者是否处于某些原因对核算进行干扰、原始凭证是否及时且完整等,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不进行数据的修正,而直接进行营运资金的计算,可能导致计算结果偏离实际情况。例如应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但为了确保利润而未计提或未全额计提,导致流动资产偏高,高估营运资金情况,会影响后续的经营规划和管理层决策。
所以在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前,都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修正,保证分析的基础是与实际经营情况相符的,提供给管理层的数据需要确保其真实性,美化过的数据所得出的分析结论不具备实际意义,无法提供任何支持。
- 营运资金过剩和短缺都是问题
当营运资金小于0时,代表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此时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意味着流动资产的资金全部来源于短期融资,并且长期资产的一部分资金也有短期融资进行支持。这种情况在一定期限内尚可维持,但当短期融资到期需要偿还负债时,流动资产可以快速变现,但并不能足额偿还负债,只能依靠长期资产部分补足差额,才能确保企业的信誉和利益不受损失。但长期资产变现较慢,可能无法按期偿债,即使能够变现,企业可能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导致额外成本增加,降低了经营收益。
反之,当营运资金大于0,企业可自由支配使用的资金出现盈余时,代表短期偿债能力较强,流动资产可以随时偿付流动负债。但如果流动资产的金额远大于流动负债,企业经营中出现了大量的营运资金,意味着资金的利用率下降。营运资金如果不在经营中进行运转,企业就无法从中获取收益,此时营运资金的盈余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而营运资金等于0的情况,属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企业只能通过管理将营运资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很难进行更加精准的把控。
所以无论营运资金过剩还是短缺,财务人员都需要关注到其中隐藏的风险,通过分析来找到风险依存的环节,并利用营运资金管理来进行调整,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手段。
- 营运资金的分析思路
对于营运资金的分析,可以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入手,将数据进行层层拆分,寻找存在异常变动或与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的部分,结合其他相关数据的变化,寻找差异的原因。例如营运资金增长是由于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那么就需要考虑应收账款的增长与收入增长相比是否合理?是否与企业现行的信用政策相符?坏账风险是否增加?客户账期是否拉长?是否会对企业现金流产生影响?
也可以从营运资金周转的期限或是效率入手,也就是考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的周转效率或期限。营运资金的周转效率并非越高越好,提升效率可能会放弃一部分利益,例如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一定的折扣、丧失向供应商集中批量采购的优惠、损失一定的商业信誉等;周转效率也不能过低,导致出现应收账款超期而回收困难、存货积压、垫付成本等情况。究竟怎样的周转效率是合适的,需要结合企业情况以及管理层偏好来进行判断。
另外,营运资金是一个绝对值,由于企业规模不同,无法使用绝对值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这时就可以考虑利用其他财务指标来进行替代。例如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或者营运资金比率。百分比数据能够便于在企业之间,或是企业中的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实际数据与目标数据之间进行衡量和对比。
营运资金分析和以结合预算分析、资金分析、应收账款分析、存货分析等专项分析进行,通过对于财务数据细节的挖掘,能够更加精准的捕捉问题和风险所在,提升分析的价值。
- 营运资金的管理
想要将营运资金调整到合理的范围,就需要通过营运资金管理来改善和调整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营运资金本质上是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的对应,那么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结合管理层对于风险的偏好以及筹资策略确定最终的管理方案。
资金来源讨论的是企业如何筹措资金的问题,资金筹措的规模需要与企业的经营需求相对应。筹措资金不足则无法解决企业的问题,筹措资金过多但又无法加以利用,则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资金筹措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企业信用从合作方处获取资金,例如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等;另一种方式是向第三方申请借款。采用第一种方式筹措的资金期限通常较短,因为企业长期的资金占用也会对合作方的资金运转造成影响。借款期限的长短,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管理层的偏好决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选定的筹资策略,会对筹资方式的选择以及期限长短造成影响。
按照财务管理的思路,将流动资产细分,可以得到经营性流动资产和金融性流动资产,其中经营性流动资产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波动性流动资产和稳定性流动资产。波动性流动资产会受到季节波动、周期变化等因素影响,而稳定性流动资产则是维持企业长期经营所必须的。流动负债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分为自发性流动负债和临时性流动负债。自发性流动负债为企业经营中产生的,也就是按照上述第一种方式筹措的资金;临时性流动负债属于金融性流动负债,是按照上述第二种方式筹措的资金。
在企业经营中,一种理想的状况就是,当企业出现波动性流动资产时,可以马上筹措临时性流动负债进行满足。这样在波动的低谷时,企业不需要负担额外的临时性流动负债的成本,而在波动的高峰,也不会出现营运资金的短缺。这种状况能够在确保经营平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相关成本,属于适中型筹资策略。
但大部分企业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临时性流动负债的筹措需要企业有广泛的融资渠道、良好的信誉、能够提供抵押或担保,企业可能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导致临时性流动负债不足,无法满足波动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为了弥补临时性流动负债与波动性流动资产的差额,企业需要考虑采用长期借款或股权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或者与合作方进行谈判,增加自发性流动负债的金额。但无论使用哪种方式,都会让企业在波动低谷时承担额外的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收益。
如果临时性流动负债筹措的金额较大,同时在所有资金来源中占比较高,除去满足波动性流动资产的需求,还用来支持稳定性流动资产以及长期资产,企业的风险就会增加。虽然临时性流动负债的资金成本较低,但企业需要不停地寻找短期融资来维持经营,在旧的短期融资到期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补充,资金中断就会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资金运用的管理,一方面需要提升周转效率,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三方面强化管理,建立并公开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营运资金周转的各环节更加透明和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尽力避免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例如为了突破收入目标而盲目放宽客户账期、为了达成规模经济效应而忽略生产销售计划进行大规模采购等。财务人员需要在管理层决策下达前,对相关数据进行测算,考虑决策的合理性以及对未来经营的影响,利用数据来向管理层提示相关风险,提升沟通效率。
营运资金的分析和管理,可能并不会成为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但却穿插在财务的日常工作中,与其他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工作相融合或是重叠。或许我们需要站在营运资金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风险,视角的转换以及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联动,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企业资金的流向,发现之前尚未察觉到的问题,降低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
来源:漫谈财管
重要声明:
本栏目的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高顿继续教育反馈,
本文系作者授权高顿继续教育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