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中未来经营状况如何预期?
年底财务部门除去要负责年度结算外,还需要对企业全年的经营状况进行财务分析。
除了从财务角度对过去一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也要基于对当前情况的分析结果,对未来一定期限内的经营作出预期,并对相关风险进行提示。
01 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在财务分析中发现的当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企业内部的原因所引起的,例如企业战略规划不清晰、资源受限、管理混乱、人员流动性大、技术落后、产品定价出现偏差、缺乏对市场环境以及客户需求的判断、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等。外因是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所引发的,例如政策调整或行业监管加强、国际关系紧张、外汇政策变动、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变动等。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所引发的经营问题,我们都需要评估这些问题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影响。考虑影响的金额大小以及影响导致问题出现的频次、影响范围的大小、影响期限的长短,根据这些对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解决的迫切性进行分级。人员的精力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通常没办法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只能按照紧急程度进行处理,尽量减少问题给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以及实际损失,这就是分级的意义所在。
02 从财务角度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案
根据不同的原因,需要从财务角度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案。应对方案的制定,一方面需要考虑经营问题解决的迫切性,另一方面需要从财务角度考虑可行性,包括方案所涉及的成本、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程度等。
内因通常需要企业进行内部调整,例如调整组织架构,明确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经营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注意职责分离,盘点现有人力资源,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补充,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明确员工发展路径,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降低人员流动性;规范企业的制度和流程,并将其公开化和透明化,形成相应的工作指引,便用员工进行参考,减少无效化沟通,提升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消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差;财务介入到产品定价、项目立项、营销计划等环节,把控财务风险,给予数据支持;强化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财务管理方式,提高企业人员的财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外因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只能想办法应对。一方面是通过调整自身来积极应对外部变化,例如根据客户需求变化来进行产品调整和开发、进行业务升级或转型、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扩大供应商库、寻找更加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根据国际关系变化调整海外业务的开展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制定一些应急预案,例如新政策出台或监管加强后,企业内部进行自查,评估风险。
03 作出财务预测
完成上述步骤后,根据经营问题以及应对方案来建立假设,对未来一定期限内的经营状况作出财务预测,如果想更加直观的展现问题所导致的后果以及解决的必要性,可以基于当前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以及问题改善后的情况分别进行财务预测,并且通过对比来对管理层进行风险提示,提高管理层对于问题的重视,确保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
在编制财务分析报告时,还需要注意不能只进行分析,还需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结论需要具备充分的数据支持,能够进行反复验证,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可信度。
年度财务分析实际是在月度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所审视的财务数据更加全面和完整,站在全年角度,各月的趋势变动可能不再是分析的重点,而更加关注于全年的目标完成以及最后一个季度的业绩情况,应为最后一个季度的经营状况通常会在下一年度延续,所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也会继续影响下一年度的经营,放任问题延续和扩大,财务分析就失去了意义,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来源:财务管理研究
重要声明:
本栏目的内容均来自网友分享,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高顿继续教育反馈,
本文系作者授权高顿继续教育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